如果能回到過去,絕不會仗著年紀輕,認為靠自己努力就夠了,我們會更早開始科學方法,不再浪費時間。
一項名為「EUREKA」的調查結果,集結了亞洲7個國家、超過1465名正在考慮、接受或已經完成生殖醫學治療的受訪者。
此份白皮書引導夫妻、大眾和政府更好地瞭解不孕症的歷程
幫助更多人實現建立家庭的夢想,透過真實的聲音、嶄新的見解,帶您看見不孕症患者的求子之旅。
及早進入
生
殖
醫
學
治療評估
為求子之旅做準備
三個試管嬰兒投資金句、三個不孕症家庭、
三個生殖醫學應記住的重點。
給
不
孕
症
夫妻的一句鼓勵
30歲起,
生
殖
醫
學
即刻進場
暖
心
故
事
大
公
開
熱
門
新
知
我國人工生殖擴大補助自2021年7月上路至今即將屆滿兩年,計畫實施以來總計誕生10,285名寶寶,但根據調查發現,女性備孕過程中,另一半竟是最大的求子障礙。對此,生殖醫學會理事長陳美州提醒兩性應避開雙方的生殖知識差,以及求子路途中的時間差與溫度差,才能降低因拖延科學檢查導致的求子失敗風險,提升「致孕力」。
對於婚後備孕規劃,你和伴侶有共識了嗎?33歲的林小姐從2年前開始備孕,初期不懂備孕知識的她,與丈夫一同鑽研生理週期、基礎體溫等知識,嘗試自然受孕未果後,便積極地和丈夫一起到生殖診所,進行精卵檢查,結果發現基礎荷爾蒙(AMH)數值雖良好,但丈夫精蟲活動力略低於平均值。
台灣生殖醫學會常務理事蔡永杰醫師提醒,生殖醫學治療首重個體化差異,醫師在開立排卵藥物前,須透過年齡、體重、AMH值、基礎FSH值(濾泡刺激素)等多重指標評估用藥;也必須在療程中,依據每個人的不適反應調整治療策略,「不是取愈多愈好,重視取好卵優於取多卵!」
中華民國生育醫學會以及台灣生殖醫學會共同調查發現,台灣夫妻從備孕、診斷不孕、接受生殖治療到成功懷孕,平均得花上 6.1 年的時間,光從備孕到診斷不孕就花了 2.9 年。
伴侶與夫妻雙方在育齡知識與求子備孕上務必及早掌握「2要2不」,就有機會喜獲麟兒。包括「要及早」:有規律未避孕的性行為,在一年內無法懷孕即為不孕,及早求助生殖醫學不會錯。「要科學」:科學備孕為首要,婚前婚後都應先透過醫學檢查手段掌握看不見的生殖狀況。「不拖延」:年齡與時間流失不可逆,勿作為備孕籌碼,不拖延就是最好的求子計畫。「不放棄」:不孕症不等於不能懷孕,只是不容易孕,應善用生殖醫學幫助自身提高懷孕率。
為支持與協助不孕夫妻生育願望並減輕進行試管嬰兒之經濟負擔,自110年7月1日起,衛生福利部將不孕症試管嬰兒補助對象由低收入戶及中低收入戶擴大至所有的不孕夫妻,只要夫妻雙方有一方具有我國國籍,而且妻的年齡未滿45歲,即可申請政府的補助,預估每年將有2.3至2.8萬對不孕夫妻受惠。
衛福部公布許可、符合人工生殖補助方案之全台98間人工生殖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