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新知列表 / 常經痛不影響生育?30 歲以上自然懷孕機率剩 20%,醫揭備孕常見迷思

常經痛不影響生育?30 歲以上自然懷孕機率剩 20%,醫揭備孕常見迷思

中華民國生育醫學會以及台灣生殖醫學會共同調查發現,台灣夫妻從備孕、診斷不孕、接受生殖治療到成功懷孕,平均得花上 6.1 年的時間,光從備孕到診斷不孕就花了 2.9 年。

2022-03-23
出處:HEHO

許多人結婚後都希望能有愛的結晶,不過根據國外研究顯示,35 至 39 歲女性每 4 人就有 1 人不孕,比例 25%、40 至 44 歲則為每 3 人就有 1 位不孕女性,比例為 30%。

中華民國生育醫學會理事長張帆醫師表示,「台灣不孕症盛行率 10% 至 15%,等於每 7 對夫妻就有 1 對不孕,與台灣常見的糖尿病與消化性潰瘍盛行率相比,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不孕夫妻調查大公開!備孕到生殖治療成功,平均得花 6 年
中華民國生育醫學會以及台灣生殖醫學會共同調查發現,台灣夫妻從備孕、診斷不孕、接受生殖治療到成功懷孕,平均得花上 6.1 年的時間,光從備孕到診斷不孕就花了 2.9 年。
台灣生殖醫學會秘書長何信頤醫師建議,若 35 歲以上女性,嘗試半年無法自然懷孕就應接受治療,從調查來看,對「自然懷孕率的極度高估」、「對自身看不見的生殖能力的過度自信」與「對求助生殖醫學的優先次序的誤解」,是三大拖延主因。

根據調查結果顯示,超過 5 成夫妻認為男女性在排卵期進行無避孕性行無為的懷孕率超過 50%,但實際狀況為 30 歲女性每個月的自然懷孕率僅為 20%,至 40 歲時更降至 5%。
此外,超過九成民眾認為身體健康生殖能力就會好,不過現代民眾常常生活作息不正常、運動頻率少,加上工作壓力大、抽菸喝酒等習慣,縱使身體健康,仍有五成以上民眾有不良好的生活習慣,影響受孕機率。

常經痛不影響生育?!醫揭備孕常見迷思

女性常見的經期不順、經痛等症狀,也可能是不孕的徵兆,文獻證實內分泌失調恐伴隨排卵失敗與無月經症,恐進一步增加不孕的風險,
但仍有近半數備孕民眾不認為這類警訊會影響生育能力,甚至放任這些危險因子的發生。

何信頤醫師表示,根據調查有超過半數民眾認為月經不順、常常經痛、經血量異常並不會影響生育能力,但這代表可能有子宮內膜異位症、巧克力囊腫、子宮肌腺症等婦科疾病,得透過檢查才能發現,造成不孕的危險因子常為:
  • 子宮內膜異位症
  • 骨盆腔發炎病史
  • 生殖系統先天疾病
  • 性功能障礙
  • 精卵品質

何信頤醫師指出,「這些問題大家可能覺得沒什麼,但其實這些問題都會影響到女性的懷孕能力。」此外,就算真的發現有不孕症,根據統計,只有 16% 民眾會尋求生殖醫學的幫助。

72% 夫妻會嘗試調整生活作息、40% 會進行中醫調養,另外,前往廟宇、進行輔助生育姿勢、好孕棉等的比率也比生殖醫學多,中華民國生育醫學會理事長張帆醫師分享,臨床上常見夫妻是要到完全認知不可能自然懷孕時,才要求助生殖醫學,其實都太晚了。

張帆醫師指出,女性卵巢功能與男性精子品質在 30 歲之後都是逐年下降,自然懷孕率下滑是自然的,即便採用生殖技術,40 歲後的人工受孕與試管嬰兒的成功率也僅 30 歲時的 1/2。

對於自然懷孕率的錯誤認知恐造成夫妻在求子行動方針的誤判,也錯失求助生殖醫學幫助夫妻雙方提高懷孕率的最佳良機。張帆醫師強調:「生理機能不可逆,一旦年過 30,更要對懷孕率有正確的認知,不拖延開始科學求子計畫。」

規劃備孕應掌握「2要2不」幫助求子之路更精準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吳昭軍表示,自去 (110) 年 7 月擴大不孕症補助起已看見初步成效,截至今年 3 月 19 日已有超過 3 萬件申請、近 2 萬件完成療程並通過補助費用審查。

吳昭軍署長指出,擴大補助後半年治療人次即成長 7 成,呼籲民眾除了應提前建立好育齡知識、科學備孕外,也可善用政府提供的補助方案助好孕,試管嬰兒補助對象為:
  • 一般不孕夫妻一方具我國國籍,且妻年齡未滿 45 歲
  • 具不孕症診斷證明書,且需進行試管嬰兒療程之夫妻
  • 低收及中低收入戶維持每次最高補助 15 萬元
  • 一般不孕夫妻首次申請最高補助 10 萬元 , 再次申請者最高補助 6 萬元,並依各範圍療程給予不同補助額度
  • 妻年齡未滿 40 歲,每胎補助最多 6 次;妻年齡未滿 45 歲者,每胎最多補助 3 次

只要有成家求子計畫者,伴侶與夫妻雙方在育齡知識與求子備孕上務必及早掌握「2 要 2 不」原則:
  • 要及早:有規律未避孕的性行為,在一年內無法懷孕即為不孕2,及早求助生殖醫學不會錯
  • 要科學:科學備孕為首要,婚前婚後都應先透過醫學檢查手段掌握看不見的生殖狀況
  • 不拖延:年齡與時間流失不可逆,勿作為備孕籌碼,不拖延就是最好的求子計畫
  • 不放棄:不孕症不等於不能懷孕,只是不容易孕,應善用生殖醫學幫助自身提高懷孕率
文/李祉函 圖/何宜庭